濟南營商環境提升助力企業 好環境讓發展更有力
“別人的城市”培養出的名企讓人羨慕。濟南已經意識到,只有將企業放置在城市沃土中,方能讓其迅速發芽、扎根、長大。也已意識到,墑情需自發調理,環境要自我培養,一切都不可替代。
經濟是城市根基,企業是競爭主體。沒有經濟的健康發展,缺少企業的成長壯大,就沒有濟南的高質量發展。最近一年,諸多事實證明,哪怕一丁點兒的營商環境改變,也能讓企業敏銳感知,換來企業家信心滿滿。
提升營商環境,這條路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。
◤“店小二”刷出“濟南速度”◥
中南高科山東區域公司總經理李一博,用他經歷的“濟南速度”感嘆城市營商環境發生的改變:濟南智能制造小鎮從開工到交房只用了一年!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之所以能完成,得益于濟南良好的營商環境。
無獨有偶,山東省溫州商會會長、連城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建林,在無數場合、對無數同行夸贊過他和企業遇到的“濟北速度”。2017年開始,企業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濟陽,建了個“濟北智造小鎮”,一期占地面積約143畝的項目,從摘牌到拿土地證僅用3天!3天時間就完成了涉及國土、稅務、測繪公司、管委會以及9個相關單位原需一個半月的工作。陸建林說,“我們濟北的項目簽約的時候是2017年5月12日,7月9日就啟動奠基儀式,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所有手續都拿到了,效率是出奇得高。”
在山東福瑞達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德眼中,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啟動后,項目審批程序越來越簡潔,政府當“店小二”的服務精神,值得點贊。“隨著‘大學習、大調研、大改進’的開展,政府部門更多主動走進企業,為企業排憂解難,讓我信心倍增。”
◤“一把手”帶起“服務提升”◥
企業在成長,服務要跟上。在濟南,一場服務與發展的賽跑在企業和政府間展開。只有不停地改進、不停地思考,方能跟得上發展的步履。
由市發改委牽頭的“一把手服務企業”活動正在開展。市發改委主任張曰良介紹,市級層面已確定首批220多家重點企業,由副市級以上領導干部和各縣區黨政“一把手”、市直有關經濟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分別靠上服務。要跳出所在部門的職責、權限限制,全方位地了解、傾聽企業心聲。
“當好服務企業的‘店小二’,集中力量把企業圍墻外的事情辦好,讓企業安心做好圍墻內的事情。”市食藥監局局長劉永浩認為,政府和企業各司其責,政府要為企業發展掃障礙。對此,我市食藥監局審批環節已做了重大改進——目前,除需要借助省食藥監局網辦理的食品生產許可、藥品批發企業GSP認證初審等事項,已全部實現“只跑一次”。
市工商聯主席、濟南總商會會長李景全認為,工商聯是企業的“娘家人”,需承擔起為企業“爭理”職責。換句話說,就是當好服務企業的“店小二”,提供“保姆式”的服務。
◤“老總們”懂得“投桃報李”◥
投之以木瓜,報之以瓊琚。營商環境改進一點點,企業和企業家們會以無數倍回報。
今年恰逢改革開放40年,我市組織國內多家媒體,走進齊魯制藥,集中開展“弘揚企業家精神,聚力高質量發展”集中報道。這家企業的女老總李燕介紹,最近兩年,企業進入高速發展期,吉非替尼、拉坦噻嗎、替諾福韋酯等藥物打破國外巨頭壟斷,10個原料藥產品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。
站在今年“影響濟南”年度經濟人物評選領獎臺上,李燕再次感懷,城市尊重企業家、重視企業家的舉動,側面證明著濟南良好的營商環境,使他們這樣一家民營企業得以茁壯成長。
山東凱瑞餐飲商業集團董事長趙孝國說,良好的營商環境,會激發企業家扎根泉城、務實創新的熱情,也讓其他兄弟城市的企業家愿意來濟投資,信心滿滿。
濟南趵突泉釀酒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邢介平說,僅用幾個月時間就拿到所有審批手續,這讓原計劃到2020年建成的新廠區提前一年。“政府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,作為本土品牌酒企,我們唯有做出更多精品回饋政府和市民期待。”
◤“愛之深”才會“言之愈切”◥
新舊動能轉換工程,與其說贏在企業的自發動作上,不如說贏在政府營造的氛圍上。成績固然重要,差距更應重視。不同場合的言論,寄托同樣的關注。愛之愈深,言之愈切。
日前,省委常委、市委書記王忠林主持召開營商環境座談會時說,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視營商環境建設,近年來出臺了很多措施,取得了一些成績,但與先進城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。營商環境好不好,企業家最有發言權。對于差距,王忠林坦言,主要表現在:不夠親、不公平、不夠新、不夠快、不夠精、不擔當。
市委副書記、代理市長孫述濤調研時強調,必須痛下決心提升營商環境。努力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,助力企業發展,讓企業家領跑城市。
市委、市政府已將營商環境提升作為城市提升工程的重要內容,大力實施城市提升工程,推動城市治理水平提檔升級,使城市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。接下來,我市將進一步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打造“十最”營商環境。
中國重汽集團濟南輕卡銷售部總經理王德春建言,濟南的營商環境越來越好,不過與南方城市相比仍有提升的空間。他以南方城市服務企業為例,政府與企業座談時將敲定的事記入工作紀要,事后政府拿出問題辦理清單,隨時關注還有哪些企業有需求的事項未辦。